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培训基地教育集团
首页 集团简介 总教头简介 武术交流 文武教学 校园文化 招生事宜 联系我们
站点首页联系我们 英文版
集团简介
基地简介
总教头简介
重大接待
大事记
基地荣誉
学院新闻
少林寺新闻
少林寺的威名就是靠“打”出来的

摘要:近日,因泰拳王扬言“灭少林”、少林寺拒绝应战而闹得沸沸扬扬的风波,被揭露其实只是一场普通赛事(本月19日在广东佛山举办的“第6届中泰搏击争霸赛”)的赛前炒作,无数网友的爱国心和民族荣誉感又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一回。


    ◎ 洪振快 历史学者

    近日,因泰拳王扬言“灭少林”、少林寺拒绝应战而闹得沸沸扬扬的风波,被揭露其实只是一场普通赛事(本月19日在广东佛山举办的“第6届中泰搏击争霸赛”)的赛前炒作,无数网友的爱国心和民族荣誉感又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一回。

    这对少林寺来说是利好消息,估计少林寺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。此前,少林寺因拒战的表示而被网友痛斥。之后,又有消息称“少林寺可能应战”,说是少林寺并未收到泰拳王的挑战书,更没有不敢参加比赛这一说。有关权威部门则表示,此次中泰搏击争霸赛乃职业比赛,参赛选手必须是注册运动员。言外之意,少林寺属于民间,少林僧人是没有资格参赛的。这些说法似乎是要证明:不是少林寺不敢应战,而是没有挑战,或不能应战。而网友们最为关心的则是:少林功夫能否胜过泰拳?少林僧人能否战胜泰拳王?——— 这才是能够刺激爱国心和民族荣誉感的,也是被赛事推广人利用来炒作的。

    爱国心和民族荣誉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有的,当少林寺拒绝应战的消息传出之时,少林僧人也就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———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,竟然拒绝应战泰拳,这不是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荣誉感吗?在这个意义上,以释永信为代表的少林寺受到网友的指责乃是理所当然。然而,实际上,少林寺是担负不了为国争光的重任的,网友们把这个重担压到少林寺身上,可以说是找错了对象。据媒体的报道,此次中泰搏击争霸赛的泰国选手并非泰拳的顶尖高手。但即便并非泰拳顶尖高手,让少林僧人去与他们对决,是否就有必胜的把握呢?

    没有对决,我们难下定论。但是,如果了解一下少林武术的前世今生,那么对其结果也不难有个基本的估计。

    少林方面拒绝应战泰拳时表示:“少林寺作为千年古寺,是以习武修身为根本,修身养性、参禅悟道才是少林武僧的一贯作风,好勇斗狠等江湖恶习是少林寺所不齿的。”这种回应既有避重就轻、虚张声势的嫌疑,说比武就是“好勇斗狠”、就是“江湖恶习”也显得无知,而说少林寺习武是修身养性、参禅悟道更是不懂少林武术历史的表现。历史上少林武术的威名,恰恰是“打”出来的,而不是修身养性“修”出来的、参禅悟道“悟”出来的。

    少林武术的威名,是明代———特别是嘉靖时期参与抗倭、一些武僧壮烈牺牲之后确立起来的。至于明代以前,并没有少林寺习武的可靠记载。像电影《少林寺》展示的“十三棍僧救唐王”故事,实际上是明代少林僧兵建功显名之后的附会,是一种后人的“观念”,而并非真正的“史实”。详见本人著作《讲武论剑———金庸小说武功的历史真相》(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)中对少林寺历史的考证。

    明代少林寺拥有僧兵乃是基于特殊的历史情况———明王朝允准地方武装存在,并借其力量“强兵护国”,这为少林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。而少林武术,就是在战场上成长起来,具有强烈实际功用的武技。

   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在给他儿子黄百家小时候的武术老师、著名的内家拳高手王征南所撰的墓志铭中,说了一句非常精到的话:“少林以拳勇名天下,然主于搏人,人亦得以乘之”。这句话极为武术史家看重,它指出了少林拳“主于搏人”的特点,符合历史的实际。

    明代的少林武术不仅拳术是“主于搏人”的,其他武技———如棍术、枪术等等都是“主于搏人”的。正是少林武术“主于搏人”的特点,它才能在与手持“光耀射目,令人寒心”的倭刀、刀法又是“左右跳跃,奇诈诡秘,人不能测”的倭寇的搏击中显威扬名,立下赫赫战功,获得人们的尊敬。因此,无论是从实践还是理论来看,明代少林武术的实战功能都是非常强的,其威名完全是“打”出来的,而不是“修”出来的,或是“悟”出来的。

    入清以后,由于满清政权禁止汉人习武,武术的发展转入了地下,少林寺也渐渐衰落,不过习武风气尚在。乾隆四年(1739),河南巡抚雅尔图在奏折中还说到“少林僧徒素以教习拳棒为名”。道光八年(1828),河南官员麟庆在少林寺看僧人“校拳”,少林僧人“熊经鸟伸,果然矫捷”。尽管不知道这些被外行麟庆看起来“果然矫捷”的拳术中还保存了多少明代少林武术的“搏人”功能,但我们宁可相信其“搏人”功能并未完全丧失。

    晚清以后,社会动荡,少林寺僧人离散,习武之风更趋衰微。到了1928年,少林寺因住持妙兴参与直系军阀与冯玉祥部的战争而被付之一炬,事后寄身少林的僧人更少(释永信的师父行正是其中之一),且生活不易,没有条件习武,很多武技也没有传承下来。之后从三四十年代的社会动荡,到1949年后历次政治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破坏,少林寺内的武脉几乎已经断了。“文革”结束时,少林寺内只剩下十多个僧人,而且基本上不会武术,即使会一点,也与历史上那些“主于搏人”的精湛武技不是一回事。

    到了今天,少林寺还有多少“主于搏人”的功夫已是不言自明了。然而,一方面受武侠小说的影响,少林仍想自居“武林第一门派”的宝座,另一方面则是挖空心思追逐商业利益,至于挖掘那些“主于搏人”的武学遗产的事则似乎没有排在日程表上。这就注定了少林寺的尴尬:既想享有历史的光荣,又难以承担现实中为国争光的重任。以释永信本人来说,他于今年6月份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少林功夫”的代表性传承人,然而他的师父行正并不会武术,他的“少林功夫”到底是向谁学的、又到底有多少“功夫”也成了一个谜团。

    “少林功夫”现在已经成了一种“文化”,而不是历史上那种“主于搏人”的高级技击术。以历史上的少林武术而论,既无畏于“奇诈诡秘”的倭刀术,又何惧于泰拳?然而,历史终归是历史,历史的光荣难以挽救现实的尴尬。目下的“少林功夫”并不是一种能够为国人挣脸的武技,把人们把民族荣誉的重担寄托在少林僧人身上,是少林僧人担负不起的,也可以说是找错了对象。

    至于与泰拳的对决,因是职业赛事,自然也只能是由职业散打运动员出战。至于民间某些所谓“掌门人”跳出来“捍卫”民族荣誉,则多半也是借机炒作,他们要是觉得自己功夫了得,有能力战胜泰拳王,那么不如先关起门来,和国内的散打运动员过过招,免得到了擂台上,丢国人的脸。

    作为职业搏击比赛,是比赛就有输赢,但这种输赢主要是与参赛运动员的个人能力有关,而与泰拳或中国功夫谁更高明无关。至于现在的“少林功夫”,不能全权代表中国武术,即便有一天它真的与泰拳过招,输赢也与爱国无关。然而,人们的爱国情感却容易被有些人利用,有许多“功夫爱国主义”电影,就是以中国拳师痛打东洋或西洋武士作为赚票房的招数,最近的“泰拳灭少林”事件也可作如是观,正是拿人们的爱国情感做生意的老套路。

 

[ 打印本页 ]  [ 返回顶部 ]
版权信息
锐旗网络 发送邮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