郁郁黄花,尽是法身;青青翠竹,莫非般若。
传说,佛教禅宗从初祖达摩发展到六祖惠能时,分成了南北两宗,一为前面提到过的以神秀为首的“渐宗”,一为惠能的“顿宗”。神秀虽然没有得到木棉袈裟,但仍是五祖弘忍一派的领袖,武则天还聘请他当了国师呢,大概相当于官方任命的佛教协会会长吧。神秀会长倡导累读经卷,渐修成佛,比较辛苦和繁琐。惠能在民间发展,直接面向基层,自由度较大,于是发明了“顿悟成佛”的理论,很得信众拥戴。
所谓“顿悟”,说白了就是“一下子明白了”。
日常不经意的一件小事,也可能是解悟人生大智慧的金钥匙。因此,只要时时留意,处处经心,无需长期修身,无须遵守太多戒律,也可以“见性成佛”。这就是“顿宗”的主要特色,是六祖惠能自我创新的学术成果。
春天里漫野的黄菜花,夏天里满山的绿竹子,都可能令你得到感悟。也就是说,生活中看似普通的事物,都可能成为你成佛的契机。
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,“顿宗”渐渐成为了禅宗的主流,其思想不但指导着众僧的修行,也贯穿在习武练功的过程中。
少林寺僧人认为,习武对于洞悉大千世界,彻悟佛法真谛,是一条绝好的途径。
同理,挑水劈柴、烧水煮饭、种地打粮等生活劳作,对于追求武功之大成,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,也是一条畅通之路。
少林传说中有不少这样的故事。
少林寺里有一口残破的大铁钟,二十多年前被孤零零地放置在当院里。有一颗生机勃勃的小树就在它里面生长,树冠从它破损的缝隙中钻出来,在风的吹拂下向过往的游人悠然地摇动。十几年前,它被安放在一个水泥的台阶上,虽缝隙依然,却不再那么窘迫了。它就是少林寺内最大历史也最悠久的无鼻钟,1928年以前一直悬挂在钟楼里,军阀的一场大火,使它轰然坠地,皮开肉绽,成了今天的这副模样。
据说,这口钟除了鸣响的作用外,每次被放下来后,都要被擦拭它的武僧们当作举重的器物,练习力量。
少林寺院里还有一口大铁锅,直径足有好几米。据说除了用于煮饭外,和尚们也在搅动里面的几十斤大米时,顺便练习臂力。
大铁钟足有几吨重,用它举重显然是夸张的说法。但大铁锅的事儿还是有门。于是,利用它练功的场面曾屡次出现在电影里。
少林寺的厨房似乎是个出好汉的地方,其护法神紧那罗就是个烧火的务下僧,如今寺里供奉的他的神像就是个黑不溜秋的糙汉,似乎满身还都是烟火的味道。电影《少林寺》里的半空也主要在厨房工作,当觉远乱抡菜刀发狂使性时,险点砍在他头上,多亏他反应敏捷,向后一倒躲避过去,并随后一个鲤鱼打挺起身,显示出过硬的本领。
当然,少林功夫片里最有名的伙夫还是那个方世玉,在张彻版《少林寺》里,在寻峰主演的《新方世玉》里都有他利用厨房用具练功的场面。
在《新方世玉》一片中,方世玉被分配到香积厨专事煮饭。他开始时很不安心,觉得少林寺不公平。后来,在僧人师傅的开导下,他渐渐地明白了这种安排的好意,开始在工作中寻找练功的窍门。他让人悬吊在屋梁上,大头朝下,双手握棍,在热气蒸腾中,用力地搅动着锅里的大米,时间一久,不但臂力增长,而且在做海灯法师式“二指禅”时,也不觉得头晕了。
《新方世玉》一片表现生活中习武的场面众多,有些据以传闻,有些则是出于制作者自己的想象。
譬如,武僧们睡觉时练功,身体只躺在两条凳子的中间,或躺在一条绳子上,或倒立着贴在墙上------那滋味肯定不好受,弄不好还可能睡落枕什么的,也看不出能练出什么功夫来。
还有,一个胖大的和尚专门负责为大伙端菜上饭,可能是他嫌一趟一趟地跑麻烦,便把饭菜都摆在桌子上,然后用嘴咬住一个桌角,用肚子顶住一条桌腿,把整张桌子都提起来,一股脑地端到就餐者跟前。他练的大概是“铁嘴钢牙功”。
铺路、盖房、扫地、挑水、打柴------过程中都不忘练功。这样的场面在其他的少林功夫片里也不鲜见。
其中,最典型的还是挑水。
《少林三十六房》、《少林寺》、《少林木人巷》里都有挑水练功的场面。
我们看到,少林寺里的水桶都不是平底的,而是一个圆锥体。这样一来,不光乘水多,而且还不能中途放在地上,以免偷懒。
器械特殊,挑水的姿势也不同寻常,是真正的挑水,不过不是用扁担,而是用手臂,要平伸双臂拎着水桶,使手指、小臂、大臂,肩背、胸肌都得到锻炼。
这动作不是容易做的,成为觉远之前的小虎就玩不转,而他在到少林寺之前就已经是个练家子了。
为了做好这一练习。少林寺想了不少办法。在《少林三十六房》中,他们就在练功者的双臂上拴了两把尖刀,你要是想垂下手臂,刀尖就会刺进你的两肋------这下看你不硬撑着!
即便让你用扁担,少林寺也会想出些招术整(他们说是锻炼)你。
《雍正大破十八铜人》里的雍正也挑过水,用扁担,水桶底也是平的。但脚下的路太难走了,又滑又陡,弄不好就摔你个大跟斗,不但水洒得干干净净,身体还会受伤。不过,皇四子还是有毅力,愣是完成了任务,而且腰腿也壮实了许多。
成龙在《少林木人巷》里的境遇更惨,难度一点不比雍正低不说,还要在脚上套上铁鞋。那山路,连穿旅游鞋都不觉轻快,把你的脚弄成铁板烧猪蹄的模样,还怎么走啊?好在人家是成龙,世界上就这么一个。
在劳作中研习武功,最典型的事迹出自刘家良的另一部代表作品——《少林搭棚大师》。
在《少林三十六房》中扮演三德的刘家辉这回成了三德的徒弟,因为他游手好闲,夸夸其谈,被师傅安排到练武场一侧的工地干活,专门负责搭竹棚。下面就是生龙活虎的练功场面,好动的刘家辉看在眼里即羡慕又生气,曾经找师傅闹了一通,结果当然是无济于事兼受罚。刘家辉受到师傅点拨,索性在竹棚架上边工作,边居高临下地观看师兄弟们习武,时间一久,竟然有所感悟,将练功的心法与手上的绑扎技术结合起来,创出了一套独特的新功夫,并在下山后大破强敌。
近年来,嵩山少林寺为了恢复名寺旧景观,打造古刹新辉煌,在寺内外大兴土木。要是有像刘家辉角色那样的有心人,倒是可以仿照着电影里的情形试一试。
不过,刘家辉在电影里使用的那种搭棚技术,据说已经在内地失传,如今只有香港才有。
但只要明白了“黄花翠竹”的道理,谁又能说靠钢管铁丝搭脚手架的师傅不可以成为大师?
笔者到过现实中的少林寺。承蒙接待方热情,我们在寺里吃了一顿丰盛的素餐,有鱼香肉丝、水煮牛肉、芙蓉鸡片、四喜丸子、番茄虾仁------都是面筋和豆腐做的,让我大快朵颐,赞不绝口。而更令我感到惊喜的是,少林寺里寓练功于劳作的传统确实存在——席间,一个小和尚上菜,转身出门后都是以一个空翻跟斗跃下高高的台阶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