嵩山,横卧于河南省登封县的北偏,东西绵延30多公里,是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,为九州之险,五岳之冠。主峰太室山耸峙于东北,海拔1440公尺;次峰少室山峨据于西南,海拔1512公尺。两峰之间,雄据着著名的"★辕关",是"九朝故都"洛阳通往东南方的孔道。 原始洪荒,中华先民就辟草莱于嵩洛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引《尚书》云:早在大舜时代(4200年前),每五年就要巡狩一次中岳。《国语·周语》云,夏王朝兴起的时候,火神祝融降诞于嵩山。依《古本竹书纪年》的说法,夏进的大禹都于洛城----今登封县东南的告成镇一带;又迁都于斟★----今偃师县南部一带。 《诗经·大雅·嵩高》云:"嵩高维岳,骏极于天。维岳降神,生甫及申。"嵩阳一带,春秋时属郑国,战国时归韩国。秦始皇十七年(公元前230年),秦灭韩,以嵩阳为颍川郡,始筑太室山神祠。 西汉武帝元封元年(公元前110年)三月,礼登太室山,以通神仙;以三百户为太室祠供奉,命此地为"高高邑"。东汉以后,祠祀相继。 传说大禹的妻子涂山氏生下儿子启以后,化作一块巨石,人称"启母石"。这启母石至今仍屹立于嵩山南坡上。而涂山氏的妹妹----少姨,化作少室山的山神,专司蚕事。东汉安帝延光二年(123年)前后所建的"太室阙"、"少室阙"和"启母阙"保存至今,是国家级重点文物。元代杨奂《游少室山》写道:"路旁双阙老,蔓草入荒祠。时见山家女,烧香乞茧丝。" 崇山叠嶂、烟云缭绕的嵩山,自古就被认为是神灵出没、仙人得道的圣地。《山海经》中所术的天上大神----"帝",即往来于嵩洛周围。少室山上有群神休息之木,名曰"帝休"。据道家仙经传说,嵩山、王屋山、女儿山等名山,皆有正神掌管,是精思合做"仙药"的好地方。 东汉时创立"五斗米道"的张道陵(34--156)曾入嵩山石室,隐斋九年;周流五岳,真降道成,号曰"天师"。东汉道士刘根、三国道士郗元节、西晋道士鲍靓等,亦皆得道于嵩山。 古人还认为,嵩山是天下的中心。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台----"周公测景台"就坐落在登封县告成镇,那里至今也还保存着元代科学家郭守敬(1231--1316)所建的"观星台"。一副对联昭示了这里在中国历法中的地位:"石表寓精心,氤氲南北变寒暑;星台留古制,会合阴阳交风雨。 三世纪中叶,鲜卑族拓跋部在诘汾率领下,战胜"九难八阻",南下到河套东部,开始了新生活。 鲜卑族是东胡的一支,原居于大鲜卑山(今大兴安岭北部)。1980年7月,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,发现了鲜卑族拓跋部祭告"皇皇帝天"、"皇皇后土"及"皇祖"、"皇妣"的"旧墟石室"。 四世纪初以来,中原丧乱,"五胡"入主黄河流域。鲜卑族先后建立了代、前燕、后燕、南燕、西秦、南凉、吐谷浑等八个地方政权。公元313年,拓跋氏修建盛乐城(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)以为北都,修故平城(今山西大同)以为南都。386年,拓跋★即代王位,接着改国号为魏。398年,迁都于平城,始营宫室,建宗庙,立社稷,并在平城始作"五级浮图"。439年,北魏统一了中国的北方。 鲜卑族拓跋部占领中原后,亦崇拜嵩山神。太武帝太延元年(435年)立嵩山神庙于嵩山上。孝文帝太和十八年(494年),亲作《祭嵩高山文》,致祭于嵩山。文中颂扬道:"惟中挺神,祥契幽经。日月交晖,寒暑递成。万象含和,兆类孳盈。" 北魏时,道士寇谦之(365--448)在嵩山改革"五斗米道",创立"新天师道",影响深远。他所立的《中岳嵩高灵庙之碑》(约作于435--440年)是有关寇氏崇道最早的文物史料,比《魏书》还早110多年。 太武帝拓跋焘曾两次请嵩山道士至平城传道,还派遣尚书崔颐和嵩山道士韦文秀入王屋山合炼金丹,然未获成功。孝文帝元宏也遣人与徐骞入嵩山合炼金丹,致延年之法,历年无所成遂罢。孝文帝迁洛后,在南郊设立道坛,方二百步,名"崇虚寺",给户五十以供斋祀之用。 佛教徒入居嵩山,至迟在西晋时代。慧蛟《高僧传》卷10记载,西晋时有西域僧犍陀勒入嵩山建"★★山寺";东晋时,有关中人竺法慧入嵩山事浮图密为师。同书卷11云:释僧周,韬光晦迹,常在嵩山头陀坐禅。太武帝将灭佛法,周谓门人曰:"大难将至。"乃与眷数十人共入寒山。则此事在灭法的445年之前。 初鲜卑族拓跋部建国于玄朔,风俗淳一,无为以自守,人民信仰巫觋。最先接触佛教的是始祖力微的长子沙漠汗。他作为"质子",自曹魏景元二年(261年)至西晋咸宁元年(275年)住在洛阳,"备究南夏佛法之事";沙漠汗的随行者务勿尘,亦"登仙于伊阙之山寺"。然而,沙漠汗学习了中原先进的文化,"风采被服,同于南夏,兼奇术绝世",却被一帮守旧的"诸部大人"斥为"异法怪术",视为"乱国害民之兆",竟遭杀害。 一百多年后,当太祖拓跋★平中山,经略燕赵时,佛教已成为致力于社会革新的拓跋部的精神支柱。天兴元年(398年),拓跋★下诏大兴佛法。而聪明的和尚领袖法果也适时提出了"太祖明睿好道,即是当今如来,沙门宜应尽礼"的口号。 孝文帝迁都洛阳(494年)后,嵩山佛教有了巨大发展。据杨★之《洛阳伽蓝记》(作于东魏武定五年以后)卷5云:"嵩高中有闲居寺、栖禅寺、嵩阳寺、道场寺。上有中顶寺,东有升道寺。"其中,中顶寺很可能是一座供奉"胡天神"的★教(又称"琐罗亚斯德教")寺院;而升道寺似乎是一座道教寺院。 令人不解的是,杨★之为什么对孝文帝亲自下令修建的"少林寺"只字不提呢? |